同一种药品,在同一家药店的线下门店和线上平台相比,差价竟达1倍之多。而且这种情况并不鲜见甚至是很普遍。不少消费者有过这样的遭遇,甚至已经锻炼出一种新的“省钱方法”。

今年6月3日,国家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早将《关于开展“上网店,查药价,比数据,抓治理”专项行动的函》发送到各地医保局的招采处。网传文件内容显示,医保局开展专项行动,查找网络售药平台“即送价”,并在药品价格信息监测中引入“即送价”为锚点进行比价,治理不合理高价的乱象。有不少人认为,是这职业打假人王海团队举报某降压药集采价格是零售4倍后,国家医保局对其中涉及程序漏洞和贪腐问题的亡羊补牢。

线上下差价现象:

“很多人以为原本一家药店,价格管理应该是比较规范,同一种药的价格应该是一样的。”其实不然,近的来说前段时间感冒季,我应急去买抗病毒口服液,线下药房正常来说这么一盒18支的包装,到手价至少要35元上下,毕竟是很出名的常用药了,哪家连锁药房都会有,价格想必也不会相差太大。

来到药店,习惯性会直接让门店药师给我想要的,周边的药店也知道我是医药工作者,一般不会推荐其他产品。“真的不需要其他辅助缓解的了吗?”突然留意到有黄衣服的骑手络绎不绝地来领打好包的药品,我随手点开了某外卖app定位到脚下的店。才发现自己要买的抗病毒口服液,氯雷他定片等等,每一种至少有个5-10元的差价“一盒居然就贵出十几块钱,这的确有点超出认知了,话说你们这边可以直接app下单自提吗?”店员不太好意思地说:店员表示,“线上平台卖多少我不太清楚,反正店里就是这个价。”,“可以,你自己操作,不过打包配送费就不可以免了。

展开全文

整体算下来,我这次要买的日常用药,直接在线下购买的总价要有个70多千块钱,通过线上下单同一家店铺的产品,至少减免了近20多块。其实不止是感冒药,其他药品也存在这样的现象。比如说我家里老人常用的乳酸菌素片,线下实付是30多,线上同店仅需要10几元。但有个很明确的限制,不少低价药品由于不满足店内起送价,而且低价药品通常都有数量限制/首单限购,需要再搭配其他药品下单,不知不觉地买的药就变多了。

原因探究:

为什么线上平台药价比线下药店更便宜?当你问出这个问题时,可能有很多店员会跟你说:“这个是平台的活动,由平台出钱,与我们药店无关。你要是觉得不划算也可以到网上买,对我们是没有影响的。”“线上渠道因为有竞争,所有人都在比低价,这个跟线下药房价格是两个体系”

也有店员可能会跟你说“店里的药品是原价,线上平台可能搞促销活动,主要还是为了引流。”这倒是一个比较确切的原因,十几年前我刚毕业进入医药行业,碰到过最毁三观的一件事,就是“同一个产品,这边通过国营批发公司购进,加上必要的运营成本,隔壁省份的同行,销售价竟比我这边购进价格还要低上好几块钱”。后来知道,药品采购所经历的环节越少,税费杂费的加成越少,定价的自由度就会高很多。这也是国家在前些年实行集采、两票制的关键原因。

跟线下药房相比,医药电商大多数都是“被动销售”,剔除店面运营成本、人工提成、推广物料费用等,的确是可以降低不少成本。再是,线上药房的客服多表示,“线上的话,商家或者平台都会有相应折扣和满减活动,但部分药品的优惠价会有数量限制,具体以活动介绍为准。线上价格透明,目前不少线上药房商户为了争抢流量,采用的都是“低价引流”的方式,以价低者得的逻辑争抢所剩不多的存量客源。不过由于目前线上流量成本上升,估计往后也不见得线上定价会低于线下,特别是某些“线上控销”的新渠道“炒作品种”。

同一种药品价格的差异,并非单纯的价格操纵,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。作为消费者,了解这些背后的原因,有助于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药品价格的波动,选择性价比更高的购买渠道,掌握我前文有提过的药品质量判别/验真方法,确保自己能买到货真价实的低价药。同时也能促使行业更加透明,推动合理定价机制的建立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